澳门老虎机

当前位置:澳门老虎机 > 政府信息公开目录 > 规划计划

澳门老虎机 关于印发《东莞市殡葬事业发展“十三五”规划》的通知

来源:本网 时间:2017-03-07 03:12:16 阅读:-
【字体:

各镇人民政府(街道办事处、园区管委会),市直有关部门:

《东莞市殡葬事业发展十三五规划》业经市人民政府同意,现印发给你们,请认真贯彻执行。

 

 

                                                                                                                     澳门老虎机

                                                                                                                    201731

(公开方式:主动公开)


东莞市殡葬事业发展十三五规划

 

为进一步深化殡葬改革,加快推进殡葬事业发展,根据《殡葬管理条例》、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党员干部带头推动殡葬改革的意见》(中办发〔201323号)精神以及《广东省民政厅关于印发〈广东省殡葬事业发展十三五规划〉的通知》(粤民发〔2016125号)要求,制定本规划。

    一、规划背景

(一)发展基础

 “十二五期间,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和省民政厅的支持指导下,各镇(街道、园区)、各有关部门坚持以改革创新为动力、以群众需求为导向、以强化服务为主线,认真实施《东莞市殡葬事业发展十二五规划》,不断加强和改进殡葬管理服务,推进惠民殡葬、绿色殡葬、阳光殡葬建设,较好地完成了十二五期间殡葬工作目标任务,全市殡葬事业发展取得新成效。

一是殡葬改革法规制度不断完善。十二五期间,市委办公室和市人民政府办公室印发了《关于我市党员干部带头推动殡葬改革的实施意见》,出台了《东莞市免除低收入群体和其他特殊群体殡葬基本服务费用实施方案》、《东莞市殡葬事业发展十二五规划》、《东莞市免除殡葬基本服务费用实施方案》、《东莞市骨灰海葬、树葬补贴实施方案》等一系列规范性文件,对推进殡葬改革、规范殡葬管理、落实惠民政策等方面起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二是殡葬公共设施建设得到加强。全市共有殡仪馆1家,经营性公墓4个,公益性公墓6个,公益性骨灰存放设施3座。十二五期间,各级政府高度重视殡葬公共设施建设,大力推动实施祥安计划,推进殡仪馆、公益性骨灰存放设施、骨灰树葬区等建设项目,取得了明显成效。据统计,全市共投入1.18亿元用于殡葬基础设施的新建和改造,其中投入1883.30万元用于市殡仪馆基础设施改造,扩建群众办事大厅,改善了群众治丧环境。

三是殡葬基本公共服务保障制度逐步建立。殡葬基本公共服务纳入政府基本公共服务内容,实现了保基本、多层次、广覆盖、可持续。在免除低收入群体殡葬基本服务费用的基础上,自201571日起,全面实施常住人口7项殡葬基本服务由政府免费提供政策。十二五期间,共免费提供殡葬基本服务10402宗,免除费用总额1938.64万元。发放骨灰海葬、树葬补贴62宗,合计6.2万元。

四是殡葬服务管理更加规范。通过开展殡仪馆等级认定、专项整治等工作,加强和规范殡葬服务机构的管理服务。建立殡仪馆公众开放日制度,在殡仪馆全面推行安装视频监控设备。加强殡葬服务价格管理,健全经营性公墓年度检查制度,推行经营性公墓墓位租用合同、民办殡仪服务机构服务合同示范文本。市殡仪馆于2013年被评为全国殡葬改革示范单位2015年被评为广东省一级殡仪馆

五是殡葬人才队伍建设加快发展。坚持人才先行的原则,不断健全机制,优化人才环境,对殡葬服务工作者进行分类组织、定期轮训,鼓励员工参加专业社工培训和考试。引进殡葬专业社工人才,努力提升殡葬服务质量。全市现有85人获得殡葬职业技能鉴定资格证书,16人获得墓地管理员资格证书。

六是葬礼葬法改革取得新的进展。十二五期间,全市共火化遗体76061具,在保持火化率100%的基础上,逐步推广节地生态殡葬,共举办13次海葬、树葬活动,鲜花祭扫、网络祭扫逐步推广,文明节俭办丧事渐成主流。

(二)面临形势

十三五时期是全省率先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决定性阶段,是我市实现创新驱动发展、对外开放合作、重点改革突破三个走在前列目标任务的战略机遇期,也是推动殡葬改革的重要时期。全市殡葬事业发展面临着新的机遇和挑战:

一是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对深化殡葬改革提出了更高要求。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要求实现殡葬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切实满足人民群众殡葬基本服务需求。全面深化改革,要求坚定不移地深化殡葬改革,让政府和市场形成合力,加快殡葬事业科学发展。全面依法治国,要求不断完善殡葬法规,依法加强殡葬管理。全面从严治党,要求各级党委政府贯彻落实《关于党员干部带头推动殡葬改革的意见》,加强组织领导,健全工作机制,充分发挥党员、干部带头推动殡葬改革的作用

二是经济社会转型发展带来人民群众殡葬服务需求新变化。随着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新型城镇化建设和人口老龄化进程加快,殡葬服务需求呈现个性化、多样化,对加强殡葬人才队伍建设、转变殡葬服务方式、扩大殡葬服务有效供给的要求更加迫切。坚持绿色发展,要求政府提供更多绿色殡葬公共产品,积极推行节地生态安葬,节约国土资源,改善人与自然关系。

三是现代信息技术和殡葬事业发展结合不够紧密。推进互联网+行动计划,要求加快推进殡葬信息化建设。殡葬行业作为传统行业,普遍存在运用互联网意识不强,信息化程度偏低,融合型人才匮乏等问题,需要顺应网络时代发展新趋势,加速互联网与殡葬深度融合,运用信息化手段提高殡葬服务效率和精准度。

四是殡葬法治建设和文化建设较为薄弱。殡葬法治建设相对滞后,部门协同监管机制尚不健全,殡葬执法力量较为薄弱,执法手段逐步弱化,执法水平有待提高。传统丧葬陋俗对殡葬改革的阻力和干扰短期内难以消除,群众对文明低碳祭扫、节地生态安葬认可度有待提高。

    二、指导思想和总体目标

(一)指导思想

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全面贯彻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围绕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和建设国际制造名城、现代生态都市的总体目标,坚持殡葬基本服务公益性方向,坚持殡葬先进文化引领,进一步规范殡葬管理,强化殡葬基本公共服务,推动殡葬改革,促进绿色发展。

(二)发展目标

2020年,殡葬基本公共服务体系进一步健全完善,殡葬服务公众满意度显著提高;巩固保持遗体火化率100%,节地生态安葬逐步推广,低碳文明祭扫新风尚逐步形成;不断满足人民群众多层次、多样化的殡葬服务需求,让人民群众对殡葬改革有更多获得感。

一是全面建立节地生态安葬奖励政策。在巩固遗体火化率100%、有效治理遗体违规土葬和骨灰乱埋乱葬的基础上,骨灰节地生态安葬率达到70%以上。优化骨灰存放设施资源配置,建立健全覆盖全市的节地生态安葬公共服务网络。

二是进一步提升殡葬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水平,服务保障水平居全省前列,公众满意度达到90%以上。

三是殡仪馆公共设施设备与服务需求相匹配,火化机大气污染物排放限值达到国家标准,殡仪车达到汽车排放标准和安全标准。

四是全市殡葬职业资格证书持有者超过120人次,进一步完善殡仪馆提供社会工作服务。

表:东莞市殡葬事业发展十三五规划目标指标

序号

一级

指标

二级指标

2018

2020

指标

属性

1

殡葬改革

节地生态安葬率(%

60

70

预期性

2

设施

建设

火化机加装除尘和烟气净化系统比例(%

100

(2017年完成)

100

约束性

3

殡仪车达到汽车排放和安全标准比例(%

100

100

约束性

4

公共

服务

殡葬职业资格证书持证人数(人次)

110

120

预期性

5

殡葬公共服务公众满意度(%

80

90

预期性

  三、主要任务

(一)推行节地生态安葬

1.加强遗体火化和骨灰安葬管理。加大工作力度,采取有效措施,巩固保持火化率达100%加强丧事活动监督管理,依法处理违规埋葬遗体、建造坟墓行为。提倡对遗体火化后骨灰去向实行登记,加强骨灰安置管理。

2.加快推进节地生态安葬设施建设。贯彻落实民政部等9部门《关于推行节地生态安葬的指导意见》(民发〔201621号),加大节地生态安葬公共服务供给,提供优质人文安葬服务。

专栏  节地生态安葬设施建设

(一)树葬、海葬设施建设

完善永久性骨灰树葬区设置,完善配套建设树葬追思纪念场所和海葬纪念设施。

(二)公益性骨灰存放设施建设

加快推进公益性骨灰存放设施建设,优先发展公益性骨灰楼堂。原则上新建城镇公益性公墓的节地生态安葬率达到100%

(三)经营性公墓节地生态墓区建设

严格控制传统墓穴葬式发展,新建经营性公墓和现有经营性公墓尚未开发的墓区分别按照不低于50%40%的比例,配建相关设施实行树葬、花葬、草坪葬、壁葬、寄存等节地生态葬法。

3.建立节地生态安葬奖励制度。因地制宜创新和推广节地生态葬式葬法,定期组织开展免费骨灰树葬、海葬活动。进一步完善节地生态葬法奖励政策并逐步提高奖励标准,为骨灰实行树葬、海葬者的家庭颁发纪念证书。

(二)强化殡葬基本公共服务

1.完善殡葬基本服务免费政策。进一步提高殡葬基本公共服务水平在全面实施常住人口7项殡葬基本公共服务由政府免费提供政策的基础上,逐步提高免费服务标准,适度增加免费项目。

2.加强殡仪馆和公益性安葬(安放)设施建设。科学规划,加快推进公益性安葬(安放)设施建设,满足群众存放骨灰需求。完成市殡仪馆火化机尾气治理工作,严格控制遗体火化、祭品焚烧等环节的大气污染物排放。

3.切实提升殡葬服务专业化水平。在殡仪馆全面推进服务满意度评价、服务回访制度。加强殡葬职业道德教育和技能培训。进一步完善殡葬馆的社会工作服务,与临终关怀服务有效衔接,为遗属提供悲伤慰藉、情感关怀、心理疏导。

(三)加强殡葬重点领域管理

1.加强殡葬事业单位监督管理。围绕殡葬管理服务重要领域、重点岗位和关键环节,制定和完善殡葬事业单位风险隐患防控管理流程,建立健全长效机制。加强安全,落实安全责任。推行阳光殡葬服务,坚持开展殡仪馆公众开放日活动,建立行风监督员制度,接受社会监督。

2.加强公墓建设管理。严格按照《市民政局关于进一步加强公墓(骨灰楼)建设管理的通知》(东民字〔201466号)规定,规范公墓建设标准,加强对公墓(骨灰楼)建设的审批管理,进一步健全公墓年检制度,加强公墓监督管理。规范公墓管理风险基金的提取、管理和使用。根据相关法律法规及墓位使用合同规定,积极探索推行墓穴循环使用。

3.促进殡葬服务市场健康发展。区分殡葬基本服务和延伸服务,完善殡葬服务价格政策,推行价格公示制度。引导社会力量参与提供殡葬延伸服务,增强多层次供给能力。规范民办殡仪服务机构管理,推行殡葬服务合同示范文本。发挥殡葬行业协会作用,加强行业自律。依法严厉打击殡葬领域侵害群众利益、违反市场规则及廉洁从业要求等行为。

(四)推进殡葬改革创新。

1.树立文明节俭殡葬新风尚。充分发挥党员、干部带头推动殡葬改革作用,加强殡葬改革宣传。加大丧俗改革力度,持续深入宣传厚养薄葬、节地生态、绿色环保的殡葬理念。推行网络祭扫等文明低碳祭扫方式,切实做好清明、重阳等重大节日期间群众集中祭扫安全保障和服务工作。

2.加强殡葬理论研究和文化建设。加强殡葬理论研究,积极探索殡葬改革方向路径、殡葬管理方式、殡葬基本公共服务供给、殡葬文化和殡葬礼仪传承发展。加强殡葬交流与合作,加强殡葬服务礼仪文化建设,发挥殡仪馆、公墓在人文纪念、文化传承、生命教育等方面的积极作用。

3.加快推进殡葬管理信息化建设。加强人口死亡医学证明和信息登记管理工作,规范殡葬服务单位业务档案管理。加快推进殡葬信息管理服务平台建设,建立部门之间人口死亡信息交换、共享机制。推动互联网+殡葬健康发展,发挥互联网、大数据在殡葬改革宣传、殡葬行政监督、殡葬服务、祭扫追思方面的作用。鼓励殡葬服务机构面向群众个性化需求,利用互联网技术提升殡葬服务效率和精准度。

四、重点工程

为发挥示范作用,推进规划实施,落实各项任务措施,十三五期间,实施殡仪馆建设、节地生态安葬、殡葬信息化建设等三项重点工程。

(一)殡仪馆建设。按照标准化、园林化和人文化的要求进行建设改造,营造温馨舒适的治丧环境;完成殡仪馆火化机尾气治理工作,大气污染物排放限值达到国家标准;完成遗体接运车辆的更新换代工作。

(二)节地生态安葬。继续实施祥安计划,提倡开展节地生态安葬工程建设,建设1—2个高质量的节地生态安葬精品工程;继续提供骨灰树葬、海葬、花葬、草坪葬、壁葬、寄存等节地生态安葬服务,满足群众多元化需求。

(三)殡葬信息化建设。以现有殡葬信息化系统为基础,构建殡葬管理服务综合信息系统,形成统一数据中心,实现信息录入、数据统计、动态查询、流程监控和资源共享,并与东莞市民政信息化综合平台对接。

五、保障措施

(一)加强殡葬工作组织领导。殡葬工作事关民生,各镇(街道、园区)、各部门要围绕人民群众对殡葬改革的新期待、新诉求,建立健全党委领导、政府负责、部门协作、社会参与的工作机制,广泛动员群众积极参与殡葬改革、推动殡葬改革。要按照本规划确定的任务和要求,结合实际,细化分解各项工作任务,加强督查督办,落实工作责任。基层党组织、村(居)委会要将殡葬改革列入村规民约。

(二)完善殡葬事业保障机制。将殡葬事业经费纳入财政预算,按规定落实基本公共服务经费,加快完善公益性殡葬公共设施建设。探索政府购买服务等多形式投入方式,促进殡葬基本公共服务机制转变和效率提高。探索创新殡葬公共服务领域的投融资机制,推行政府与社会资本合作(PPP)等市场机制,增加殡葬公共产品供给。保障殡葬设施建设用地,将殡葬用地纳入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新增建设用地的殡葬公共设施选址应与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相衔接。依法妥善解决历史遗留的殡葬设施用地问题,对现有不符合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殡葬公共设施,应尽快完善相关手续。

(三)加强殡葬法治建设。结合推行权责清单制度,明确各有关部门在殡葬管理方面权力的法律依据、实施主体、职责权限、管理流程和监督方式等。加强殡葬管理法治教育培训和政策法规宣传。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严格贯彻落实国务院《殡葬管理条例》及有关殡葬管理政策,进一步简化、规范殡葬行政审批项目的办事程序,加强事中、事后监管。

相关文件:

相关信息

智能问答
手机版
扫一扫打开手机版
微信公众号
微信公众号
开奖公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