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月1日,中央气象台发布2024年首个冰冻橙色预警。”看着手机显示的气温变化的信息,社工阿伟心里一紧,一边念叨着“又要降温了,不知道老人家们衣服够不够、棉被暖不暖噢”,一边拿起电话,给村里的独居长者李婆婆打去电话……
暖心之举,照见让特殊困难群众温暖过冬、幸福过年的民生温度。社会救助事关困难群众基本生活和衣食冷暖,是社会建设的兜底性、基础性工作。在东莞,救助帮扶有哪些方式方法?其成效如何?记者走访多户困难群众,倾听他们的救助故事,从力度、速度、温度、广度、满意度五个维度,解析其如何温暖一座城。
——东莞“力度”推动救助保障扩围增效
“这个小岔路直走,再右拐第一个门栋就是了。”在大朗镇公共服务办工作人员带领下,记者来到低保户李婆婆家里。“了解情况、询问需要啥帮助……对于困难家庭,我们会定期走访。”工作人员熟门熟路地敲着门。
李婆婆今年79岁,年龄大且双目失明行动不方便,女儿阿凤双腿残疾,家庭没有经济收入来源,生活起居仅靠儿子照顾。多年前在社区民政干部的帮助下,母女俩申请了低保。“镇里、村委经常问我们需求,给我们送轮椅、拐杖,每个月也有补贴,日常生活不成问题了……”每一次帮扶李婆婆和阿凤都记在心里。
最让李婆婆感到暖心的是,每到申请长者“大配餐”时,村干部都会第一时间问李婆婆。“儿子每天会给我们带饭,过来看望我们,所以我跟村干部说还不需要,真的非常谢谢你们。”
翻看数据可见,近年来东莞持续提高困难群众社会救助标准,2023年将最低生活保障标准提高至每人每月1242元。除了低保补贴,市民政局还根据物价变动发放临时补贴、元旦春节价格补贴。值得注意的是,救助保障扩围增效力度也在逐渐扩大,修订后的《东莞市最低生活保障实施办法》《东莞市最低生活保障边缘家庭和支出型困难家庭救助实施方案》均将救助保障范围扩大至本市户籍家庭中的非莞籍的共同生活家庭成员。
——东莞“速度”让群众诉求“一刻不缓”
“我在路边看到一个疑似流浪人员,天气比较冷,你们能过来帮帮他吗?”今年1月份,东莞气温骤降,正在社会工作服务站值班的双百社工接到了一通群众来电。
收到诉求后,社工立即向求助人确认地址等信息,随即联系了驻村社工前往开展救助。
目前,东莞已在全市建立起33个社会工作服务站,实现了镇街(园区)社会工作服务站100%覆盖、困难群众和特殊群体社会工作服务100%覆盖。各“双百社工”服务站(点)统筹经办社会救助、养老服务、儿童福利、残疾人事务等,形成标准化、规范化的兜底民生服务工作平台;社工以主动救助的方式开展服务,畅通“政策找人”工作机制,对发现的潜在特殊困难群众主动救助、主动服务,确保兜底保障不漏一户、不落一人。
——东莞“温度”把群众的操心事变为暖心事
居住在黄江镇梅塘社区的叶婆婆今年90岁,日常只能依靠拐杖行动,生活十分不便,日常洗浴、上厕所都比较困难。
民有所呼,我有所应。老人的“急难愁盼”很快就得到了回应。工作人员获悉情况后,通过“民生大莞家”适老化改造项目,与施工队仔细沟通,为叶婆婆安装了折叠洗浴凳子、墙壁扶手、增加插座,为叶婆婆解决了居家安全的一大难题。住上“安全屋”,叶婆婆笑着说:“既方便又安全,细心周到,以后洗澡不怕摔倒了,真是太感谢了!”
上文所述的“民生大莞家”品牌项目于2020年创建,该项目整合市、镇、村10余个民生诉求收集渠道,对接10余个部门40余项民生保障政策,形成多部门联合发力的社会救助工作格局。据介绍,“民生大莞家”以强化急难临时救助为重点,对民生诉求通过实时转派、即时办理、合理解决、跟踪问效等流程和环节,实现对原有社会救助政策外困难群众的应救尽救、应助尽助。
——东莞“广度”鼓励更广泛的社会参与
“听说有困难可以到莞爱驿站求助,想着试一试我们就来了”。降温天气下,王先生来到寮步镇莞爱慈善驿站求助。随后工作人员立即与他们了解并沟通具体情况,为他送上食物,并帮他解决困难。
在这个暖心故事里,“莞爱慈善驿站”成为了社会救助的载体,其临街位置的地理优势使得救助服务阵地得以前移,而救助经办人员则以专业服务水平及时链接了救助资源。在寮步镇莞爱慈善驿站内,设置了食品区、服装区、药品区、慈善捐赠区等区域,放置衣服、被褥、饼干、米油、药品等生活物品,可供困难人员按需上门领取。“在这当中有许多物资由我们寮步的爱心企业提供的,他们也很愿意认领‘微心愿’,帮助有需要的人。”
“我们还联合了辖区的几家便利商店,及时为遇到困难的求助者提供食物。”寮步镇公共服务办工作人员介绍。
记者了解到,上述的“莞爱慈善驿站”在东莞已设立103个,通过慈善捐赠物品等方式,为有需要的群众提供食品、衣物、急救外伤药品等,确保有临时困难的群众得到及时救助。
——东莞“满意度”让更多群众离不开东莞
11月初,阿林和妻子兰姐一家在双百社工的帮助下启程返回家乡,“太谢谢你们了,你们就像是我的姐妹一样,尽心尽力提供帮助,如果没有你们,我们一家都不知道会怎样。”
原来,今年7月11日凌晨,阿林在工地租住的集体宿舍突发脑出血,被发现时已经躺在地下,深度昏迷,工友立即将其送往东莞松山湖中心医院急救并初次手术治疗。不到两个月时间就已花费13万多元,因治疗费用高昂,家庭无力支付,万般无奈之下,妻子兰姐联系了坑口社区驻村“双百”社工,希望可以申请相关政策提供救助服务。
为了解决阿林治疗费用的问题,社工通过整合资源到对接资源,再到情感的陪伴与支持,让阿林一家切实感受到了城市的温暖。
这样温暖的故事在东莞频频发生:民政干部、“双百”社工常态化入户走访,群众通过“莞爱慈善驿站”、政务服务热线、社会救助电子地图等方式求助……打破了“信息孤岛”,及时协助有需要的群众提出申请,按政策将符合条件的人员纳入救助范围,通过基本生活救助、临时救助、“民生大莞家”、慈善项目等,多渠道、多形式提供综合帮扶,有效解决了群众的困难,实现救助需求与帮扶双向精准匹配。